歐洲的街道上有很多騎著自行車的民眾。
歐洲街道邊的停車場里停滿了自行車。
自行車一直被認為是環(huán)保的出行方式,歐洲的丹麥、荷蘭等國多年來大力推廣自行車,認為可以讓城市變得更宜居。
不過,自行車的盛行在荷蘭、丹麥和德國某些城市卻開始引發(fā)交通難題,這些城市都存在著因自行車而產(chǎn)生的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困擾。當然,這些國家的城市規(guī)劃者仍然對自行車持樂觀態(tài)度,開始設(shè)法解決“車滿為患”的問題。
自行車擁堵始料未及
在丹麥哥本哈根的一個十字路口,自行車道人滿為患,兩三輛自行車并排著騎行,依次經(jīng)過紅綠燈路口。隨著80秒的綠燈通行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一大隊“拜客”成功通過了馬路,但仍然有大隊人馬因為紅燈來臨而要在交通線后繼續(xù)等待下一次綠燈的到來。這個與機動車堵塞狀況沒什么區(qū)別的自行車堵塞視頻被網(wǎng)友上傳到了視頻網(wǎng)站,充分展示了當一個城市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選擇自行車出行時會面臨的擁堵窘境。
丹麥和荷蘭的城市規(guī)劃者對這類問題已經(jīng)非常熟悉了。此前,為了減低或者避免機動車過多帶來的噪音、尾氣、擁堵、駕駛者缺乏鍛煉等城市病,這些國家大力推廣自行車,隨著騎車的人越來越多,自行車道、自行車停放區(qū)域也開始擁堵不堪、車滿為患。
荷蘭小城無處停自行車
格羅寧根是荷蘭北部的一個城市。這個城市的人口只有不到20萬,但是自行車保有量卻高達37.5萬輛,大約50%的居民出行是依靠自行車。格羅寧根市的自行車專員亞普·瓦克瑪最近在維也納舉行的大城市自行車會議的一次專題討論會上說:“我們對自己城市自行車的高保有量感到自豪,但是這種成功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早在35年前,格羅寧根的城市規(guī)劃者就開始大力推廣“無車化”,禁止機動車進入市中心?,F(xiàn)在這里是荷蘭的自行車之都,擁有歐洲最大的機動車禁行區(qū)。該市有一半的地方是步行區(qū),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沒有自己的汽車,50%的市民出行通過自行車完成。
雖然一輛自行車所占用的停車位比一輛汽車要小得多,但現(xiàn)在在格羅寧根市中心,想為自行車找到一個停車位,很難。為了解決自行車停車難、亂停車的問題,該市在道路上設(shè)置了紅色的自行車禁停區(qū),專門劃出了停車線。10年前,在該市主要的火車站外一般會停放約3000輛自行車,而現(xiàn)在這個數(shù)量達到了1萬輛。根據(jù)預測,這一數(shù)字很快會攀升到1.5萬~1.7萬。該火車站正在興建一個大型的自行車停車場以應對難題。
格羅寧根原本計劃在2030年將自行車出行占各類出行總數(shù)的比例提高到65%。為了解決隨之而來的停車難問題,該市不得不四處興建自行車停車場,最近又在計劃建造一個可以容納1200輛自行車的大型車庫。除此之外,該市計劃讓機動車道向自行車道進一步讓位,這里已經(jīng)不再采用傳統(tǒng)的那種拓寬自行車道的方式了,而是直接將一些街道整條劃為自行車道,禁止機動車通行。
在阿姆斯特丹,自行車停放架充斥著街道,甚至設(shè)到了居民家里,然而尋找停放自行車的地方仍然讓人頭疼。把自行車掛在路燈桿上,鎖在樹邊這類現(xiàn)象在未來還將繼續(xù)。
德國柏林人車搶道
在德國首都柏林,“自行車熱”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馬路上缺乏空間,自行車道過于狹窄。有時候三四十人騎著自行車等候交通燈。”柏林交通規(guī)劃師伯克哈德·霍恩如是說。此外,騎得快的與騎得慢的“拜客”也很容易發(fā)生沖突,因為大部分自行車道——特別是老式的車道——沒有多余的空間可供自行車超車。
除了“拜客”內(nèi)部的沖突,他們與行人也容易互相干擾。由于歷史原因,幾年前通常都是在人行道上劃出一條來用作自行車道,如此一來,自行車經(jīng)常會與行人擦肩而過,令人不適。在一些未設(shè)自行車道的馬路上,騎行者直接就騎上了人行道,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比在馬路上與汽車并行更安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柏林市政府正在逐步增加自行車道,但由于缺乏經(jīng)費,無法像丹麥和荷蘭等國那樣砌起路緣石,因此機動車時不時占用自行車道的問題仍然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而在哥本哈根,在人行道上騎自行車是被絕對禁止的。
丹麥首都自行車龍排隊過馬路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有著“自行車城”的美譽,目前也面臨著與格羅寧根類似的難題。目前通往哥本哈根市中心最繁忙的自行車道寬度達到三四米,一般通過路口的自行車車速可以達到12公里/小時,但即便如此,等待綠燈的自行車龍還是很長。該市的首席交通規(guī)劃師尼爾斯·托斯洛夫表示:“有時候自行車道實在是太擁擠了,我需要排隊等候兩到三次才能通過一個路口。”
僅在今年,哥本哈根就投資2200萬歐元用于改建和擴建騎自行車所需的基礎(chǔ)設(shè)施,改變擁堵和安全隱患。
像荷蘭一樣,丹麥也面臨著自行車停放點不足的難題,并且在為此積極探索解決辦法。2011年,哥本哈根試行了“彈性停車法”,汽車司機和騎自行車者可共用一些停車場。從上午7時到下午5時,停車場為自行車停放保留空間;晚上,汽車停放則具有優(yōu)先權(quán)。這個辦法是為了滿足自行車停放的巨大需求,特別是在白天自行車泛濫的學校附近。
哥本哈根在五個地方試行了該方案,現(xiàn)在正考慮全面實施。在哥本哈根自行車失竊之類的事很少發(fā)生,然而此方案如果在別的城市施行則需要使用防止自行車丟失的車架和圍欄。
有自行車停放設(shè)計公司認為,在哥本哈根有20到30個地方的停車點嚴重不足。“每次我們新設(shè)的自行車停放點在第一天就車滿,而外邊還有大量的自行車無處停放。”他現(xiàn)在正在參與一個項目,尋找潛在的自行車停放點,把目光轉(zhuǎn)向街道以外的地下室,樓房的底層以及別的地方。他說:“總有一些地方可以讓騎自行車者停放且不用走遠路,如商店、步行街、人行道、娛樂場所等。此外,我們還需要利用樓房的底層和地下室。而另一種方法是讓騎自行車者自己尋找停車的地方。”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wǎng)”的文章版權(quán)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wǎng)保留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的權(quán)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wǎng)”的轉(zhuǎn)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wǎng)”不對這些第三方內(nèi)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fā)揮中國智能交通網(wǎng)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fā)展以及業(yè)務(wù)拓展,更好地為企業(yè)及個人提供服務(wù),中國智能交通網(wǎng)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yè)、機構(gòu)、研究員、行業(yè)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