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韓秀琦稱,開放式社區目的是增加城市的開放空間。
小區開放后,小區居民的安全感是否會降低?這關系到城市空間的諸多問題。城市空間正義的目標是要保護公民的空間權益,其最基本的訴求就是城市空間的屬人性、平等性及多樣性。
但是應然的價值訴求與實然的狀態之間由于社會結構動力和文化動力的雙重推進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具體表現為城市空間的異化、空間的剝奪以及空間的隔離。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矯正城市發展空間正義缺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要建立城市空間正義,應當明確定位城市發展的價值取向,合理制定落實城市發展政策。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能夠改變城市空間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就交通領域而言,各部門、各業務系統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孤島”效應,不同建設時間、不同技術、不同建設商建造的系統之間,難以進行互聯互通,從智能交通到智慧城市,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析我國多年的“堵車史”及“延誤史”,可以看到智能交通的應用在城市空間的擴大中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作為“首堵”的北京,人多車多堵得多是北京人出行的常態。北京的道路網絡呈環形,在2008年的奧運會,北京市大范圍的嘗試了智能交通的運用。
北京奧運會期間,奧運路線、奧運場館周邊安裝了120處系統控制交通信號,建設了交通綜合監控系統。該系統包括視頻監控、交通流檢測和交通違法檢測三個子系統。同時,在奧運會場館周邊和相關道路上建設了80處電視監控點、15套交通事件自動檢測系統、80套數字化視頻系統。上萬個遍布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交通綜合監測系統下的檢測線圈、超聲波、微波設備,就是城市交通管理的神經末梢。
這些檢測器24小時自動準確采集路面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運行數據,可在第一時間發現交通事故、路面積水等各種意外事件,自動報警并對事件過程全程錄像,在指揮中心實時顯現,指揮人員使用警力定位系統迅速顯示事件區域的警員、警車分布,指派最近的民警在最短時間內到達現場進行處置。
結果顯示,智能交通的運用對北京的“首堵”問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回到我們的“開放小區”問題上來,如果城市空間開放空間不足的情況下,擅自拆除小區居民樓的圍墻,這不僅在心理上對小區住戶進行了打擊,使其安全感大大的降低,同時也顯示了決策者制定計劃的武斷性。
如果將智能交通等智慧城市的措施投入在城市規劃管理的使用中,合理使用現有的資源,對于城市空間的開放來說也是很利好的方面。智慧城市加科學管理結合前期的合理規劃,也許不用拆了小區的圍墻也能夠解決城市空間不足的問題。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