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技術優勢轉向產業優勢、創新成就新的增長點時,企業會產生怎樣的飛躍?中電科衛星導航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用一年九個月的時間,便走出了一條將“試驗田”打造成國內最大智能平臺的“成長”之路。
步入電科導航公司的產品展示廳,一股高科技的“味道”便撲面而來。
在車輛監控大屏幕上,記者看到,不僅各種車輛分布態勢一目了然,就連每輛車的具體狀態也可盡知。“這正是靠這些車輛行駛記錄儀傳回的信息。”指著展示桌上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黑色匣子,公司發展規劃部主任王奕文告訴記者,這些車輛行駛記錄儀,就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導航系統的車載終端,也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專項啟動后首個民用示范工程。
當然,除了車輛監控這塊技術優勢轉換的“試驗田”,電科導航公司的支撐項目還有很多。
“學生佩戴電子學生證進出校門,系統便會自動發送信息至家長手機;還可以設置電子圍欄,家長可通過短信或互聯網方式獲取孩子的實時位置;孩子可以通過SOS一鍵報警,并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看到記者帶著疑惑的目光拿起一款卡片大小、厚度僅5毫米的“小手機”,王奕文將其功能一一道來。
一旁展示桌上陳列的“老人關愛卡”,更是在去年年底榮獲了2013年中國工業設計的最高獎項——“中國設計紅星獎”。記者看到,和學生手機一樣,這款“老人機”的前面也是照片、姓名、年齡、家人電話等信息,背面則設有一鍵通話、SOS求救等按鍵。除了位置查詢、安全島監護等服務,該項目還增加了健康監護等功能。比如,子女若想了解父母的血壓、血糖變化等信息,直接在屏幕上即可查詢得到;同時,它們還可以作為醫院就診時的參考。
科技力量令人贊嘆,市場轉化后的帶動力更是不容小覷。據了解,目前,這些項目都已在試點逐步展開,且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僅以車輛監控來說,全國有普貨車1200余萬輛,北斗車輛監控管理系統項目到2020年預計可發展用戶達100萬,年實現運行服務收入就可達5.8億元,利稅1.5億元。
有資料顯示,到“十二五”末,全國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要形成千億元以上的規模;而這也為電科導航公司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時機。
“千億元的‘蛋糕’雖然誘人,但是,從哪兒‘下嘴’、怎樣才能‘吃’得更爽快,卻是個難題。”王奕文告訴記者,近年來,多虧了全市各有關部門一次次上門服務、主動對接,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各種遇到的問題,引導企業撬動市場,才讓企業的快速飛躍成為可能。
王奕文所言不虛。
對于新生的“北斗”而言,要打破GPS多年來對市場的壟斷,顯然還有不少門檻要邁。價格是首要面對的問題,但成本的差距并不是他們制造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受產量和銷量的影響,產量越大成本就可以降得越低。而要使得企業駛入良性循環車道,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引導。
“了解到它們的平安校園系統非常實用,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找到‘試驗田’后,我們便主動聯系了開發區的一所小學進行試用,加快產品的市場轉化。”鹿泉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書記王彬奇或許沒有想到,也正是通過這次主動對接,讓這一產品的功能、安全系數等得以進一步完善。
為了讓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更快地造福民生,去年,石家莊市還專門撥付了示范專項資金。從去年8月起,市工信局、市發改委等部門主動“出診”,帶著公司有關負責人找市教育、市民政等部門分頭協調,促成了當年11月底前大規模產品的試用。
截至目前,全市學生電子信息卡的佩戴數量就達到1萬個,“老年關愛卡”達到1.5萬個。而當這些設備在全市推廣使用后,價格還將更為低廉。
不僅如此,為加速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集聚,我市還專門在電科導航公司附近規劃了占地800畝的衛星導航產業園,集研發、設計、生產、服務于一體,并形成百萬臺套導航芯片和終端產品的生產能力。
“都說政府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可是我們感受到的卻是,政府主動對接、上門服務,辦事效率更是不是一般的快。”王奕文深有感觸地說,“有了這樣的發展環境,企業還愁發展不好嗎?”
記者了解到,按照規劃,2015年底,以電科導航公司為主體的中國電科集團衛星導航主營業務收入55億元;到2017年底、2020年底,這一數字將分別突破100億元、200億元。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