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參加11月4日在北京舉辦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大會,到接下來緊鑼密鼓推進基于北斗系統的九寨溝“數字景區”項目,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以下簡稱54所)衛星導航事業部主任蔚保國最近馬不停蹄。
10月25日,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北斗導航工程區域組網順利完成,或將于明年初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科技部《導航與位置服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也于近期印發,其中提出,“十二五”末,全國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要形成1000億元以上的規模。
蔚保國分管的衛星導航專業正是因“北斗”所需而設立的,17年來已發展為擁有200多位專業研究人員、國內衛星導航產品配套最完整的研發機構。“建‘北斗’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應用。”作為這支北斗衛星導航工程“國家隊”的領軍人,蔚保國透露,54所正積極參與河北省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規劃,“可以肯定,我們將聯手河北省一起進軍這一尚待激活的龐大市場。”
從技術優勢轉向產業優勢
中國第一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信號收發設備、中國第一套“北斗”用戶設備測試系統、中國第一套“北斗”終端……11月15日,記者走進54所衛星導航事業部的展室,關于“北斗”的眾多“中國第一”陳列其間,一覽無余。“大家對基于GPS的便攜或車載終端產品已經非常熟悉,但對于這些微型產品與衛星間如何實現連接的技術細節,可能還很陌生。”蔚保國說:“這其中的技術難度之高,可能超過公眾想象。導航衛星的空間高度達到2萬公里,而其發射出的導航信號極其微弱,地面觀測難度非常大。”
從使用大口徑天線增益微弱信號,到設計復雜的低失真采樣技術,54所科研人員開發出的“空間信號質量監測控制技術”最終化解了這一難題。
正是這些多年累積,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技術優勢,最終轉化為終端產品,它們被蔚保國稱為“北斗用戶機”。在展室中記者看到,一些北斗用戶機體積龐大,與常見的GPS設備相比顯得笨重不堪。“這些是最初幾代的設備,近幾年我們的設計制造技術不斷升級換代,像這個定位接收SOC芯片就是我們最新的產品。”蔚保國說著,用手指尖輕輕捏起一片一厘米見方的微型芯片。“別瞧它小,它可以同時接收和處理來自北斗和GPS的信號,定位精度可以在10米內,同時功耗低至100毫瓦。”“這意味著我們有實力進入北斗未來龐大的導航市場,并且有能力占據高端位置。”蔚保國說,也正是看到這一點,河北省將衛星導航工程技術中心建在54所,并將54所所在地石家莊市規劃為衛星導航產業基地。
科技部《導航與位置服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提出,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在國際上已成為繼互聯網、移動通信之后發展最快的新興信息產業之一,近年來持續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長勢頭,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場潛力,對帶動農業、現代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電子制造業、移動通信業等多個產業升級改造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不僅取得從技術優勢到產品優勢的進步,更要實現由產品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跨越。”蔚保國介紹:“國家唯一的衛星導航產品認證、唯一的國家級通信導航設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也掛牌于54所,這將為今后新產品高效率進入市場創造有利條件。”目前,在54所技術優勢帶動下,石家莊正在形成包括研發、測試、運營三大中心及建設中的鹿泉生產制造基地等產業布局。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