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停車位“一位難求”的問題,昨日,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廳長陳光榮一行做客廣東民聲熱線節目,提出國土資源部門鼓勵企業經營停車場有很多優惠措施,將進一步落實。
現狀:停車位缺口增大投資回報低
回應:多項優惠鼓勵建設停車場
停車位緊張是因為沒地可用嗎?暗訪記者發現,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步行街、荔枝灣涌……老城區因為停車難而受嚴重影響已經有多個鮮活案例,然而就在這些商業區旁的爛尾樓、爛尾工程空地,卻很少看到改作停車場大樓,其用地性質也未見改變。
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曾做過調研,在車位不銷售的情況下,地價、造價、稅費等加起來每個車位平均也要近20萬元,出租的話年收益率僅為1.2%,比銀行存款的年利率還要低。
此外,目前架空層車位,包括可拆卸的機械立體停車架,其車位面積要計入容積率建筑面積,這也變相大幅增加了車位地價成本。潘國璠呼吁:“立體公共停車場建筑回收期起碼要30年以上,國土規劃部門要為公共停車場提供長期用地,不能再是短期(臨時)用地。”
對此,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執法監察局局長李師表示,這個問題的確是普遍性的,從其本人來說也是深有同感。其也開車上班,為了找停車位確實要花很多時間。
對此政府先后推出了系列措施,首先是明確停車場的用地來源可以是劃撥、出讓或租賃的土地,對停車場用地的期限國家也是明確最高50年;其次是供應計劃上要求各地方政府和國土部門把停車場用地計劃要納入年度的用地計劃來進行安排。
另外,用劃撥土地來建停車場,可以享受劃撥用地的政策,也就是免地價,如果是經營地用地就要招拍掛。如果利用地下空間來建停車場的,按國家有關的用地政策,地下建停車場的地價可以采取優惠的政策,優惠的比例由地方政府決定。以廣州來說,地下負一層按地面的50%來計地價,負二層就按照25%來計地價。
除此之外,還鼓勵用存量的用地,也就是歷史上批給政府和單位還沒有用的閑置用地,來建停車場。而且這些用地涉及劃撥不改變用途的就可以不加地價,也可以協議出讓甚至出租。
如果這個出讓的比例,比如說商住用地,開發商可以增加配置停車場用地的,規定1∶1,變成1∶1.5了,多出的部分可以利用地下空間來搞停車場,向社會公眾開放。
李師表示,接下來,還要對政策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完善。
質疑:為何醫院和綠地不規劃停車場?
回應:每年都有計劃但要系統解決
為什么醫院不建停車場?為什么政府建大樓的時候不建停車場?建綠化地的時候為什么不綜合使用往地下挖幾層建停車場呢?“這證明我們沒有將停車場的規劃列入到多規合一里面去,這就造成了供應不足。”曹志偉指出,據他了解,先后有三屆政府提出要在廣州市區建13個專用停車樓,但是由政府出資、財政出資的一個都沒有建。
北京路為什么受影響?因為有錢人不愿意到那里消費,因為沒有辦法停車。作為北京路的配套,建好停車場,政府財政壓力可減少,空地又可以利用起來,包括做機械停車。機械停車為什么人們不愿意做?因為不能確權,不能確權就不能抵押和貸款。
對此,陳光榮表示,作為土地供應和土地出讓來講,國土資源部門每年都有計劃,這里面有很大的比重是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只要把停車場用地能夠真正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用地范圍,就可以保障停車場的用地需求。不過,停車場的建設、管理、運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要有系統的措施來解決。
建議:落實優惠政策,鼓勵車位“錯峰”共享
廣東省直屬機關黨風政風評議員高紅芳提出,有優惠政策就要落實,既然有規定出讓的土地里有一定比例必須用于停車場的建設,要鼓勵公共停車場的建設,就要把這個政策落實,再吸引各方面的資金和各種渠道的資金,多形式參與到停車場的建設方面來,“停車場以后還是要走產業化的道路,只有走產業化的道路才能解決停車難的問題。”
其次是充分利用現有停車的空間,對于一些老城區以及繁華區域,要對舊的停車場進行改造,建立多功能、智能化、科技化的停車管理系統。這方面珠江新城有的已經使用比較好的立體化的停車場,可以推廣起來。
另外,就是倡導共享停車。有的小區車位是固定車位,但是白天人們去上班把車開出去了,晚上才回來,就可以考慮把一定時間是閑置的停車位活用起來,登記一下把這些車位全部共享起來。這樣在附近辦事的人們可以停到旁邊居民小區的停車位,讓現有停車位都“活”起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