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洛龍區龍門大道與關林路交叉口附近一個不起眼的小院內,市停車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市停車辦)工作人員正忙著調試全新的網絡云平臺智慧停車管理系統,這套系統將成為緩解停車難現象的“利器”。
截至今年6月,洛陽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逼近120萬輛,日益劇增的機動車數量與停車位緊張的矛盾愈加嚴重。上到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下到普通市民都有切身體會。那么,我市停車問題現狀如何?有無破題之舉?
現狀 市區停車位缺位率偏高,“停車難”困擾市民
市民焦先生家住洛龍區英才路與龍興街交叉口附近的一個高層小區,他工作的地點離家較遠,每天要開車往返,因為沒有買到小區的地下停車位,加之小區地上車位有限,他只得冒著被貼罰單的風險,把車停在小區周邊的道路旁。今年以來,焦先生發現小區周邊道路兩側幾乎天天被車塞得滿當當的,在家門口停車成了一個不小的難題。
6日上午,記者到焦先生所在小區周邊走訪發現,小區周邊道路兩側并未設置停車位,但道路兩側停放了大量車輛,原本的雙向四車道只剩下兩個車道。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逼近120萬輛,其中市區機動車保有量為60多萬輛,而實際每天在市區停放或活動的機動車約有75萬輛,但市區現有的各類停車位僅有15萬個。
市停車辦相關負責人說,按照機動車行進和停放比例為4∶6的狀態計算,市區每天有45萬輛機動車需要停放,那么亂停亂放的機動車就達30萬輛,也就是說,我市城區的停車位缺位率達67%,“停車難”成了困擾市民出行的突出問題。
嘗試 試水立體停車設施建設,發展受諸多因素制約
數年前,市停車辦等部門已著手引導有條件的機構采取必要措施緩解停車難狀況,鼓勵這些機構自主建設立體停車設施。“立體停車設施是普遍認可的能有效緩解停車難狀況的措施。”市停車辦相關負責人說。
2013年,我市曾出臺意見鼓勵各企事業單位和有關開發公司建設公共立體停車場(庫),并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支持。一些機關單位、居民小區很快嘗試并建成了一批立體停車場(庫),投用后有效緩解了局部停車難的狀況,老城區委院內的立體停車庫就是其中一個。
受地理條件限制,加之老城區委院空地面積小,停車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2014年年初,老城區委院立體停車庫開始建設,該車庫一共5層,可以提供57個車位,建成投用后有效解決了此處困擾已久的停車難問題。
“經過近5年發展,我市城區現有立體停車場(庫)15處,共有泊位3587個,但這僅占城區現有停車位數的2.4%,據此可以看出,我市城區的立體停車設施發展并沒有步入快車道。”市停車辦相關負責人說,立體停車設施的審批流程不順暢和產權不明朗等問題,是制約立體停車設施發展的瓶頸。
癥結 大量增加停車位不現實,社區內現有車位利用率低
面對城區停車位供求緊張的現狀,民間資本有投資建設立體停車設施的愿望,我市也有多家技術條件成熟、在業界頗有名氣的立體停車設施生產企業,但為何立體停車設施無法在我市“遍地開花”?
市停車辦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解釋,立體停車設施既不同于建筑物,又不同于設備,若以建筑物定義立體停車設施,多數場所受容積率影響均不能建設立體停車設施;若把立體停車設施看成設備,它的長期存在性又與設備的臨時性相悖。因此,規劃部門尚無法辦理立體停車設施的規劃審批手續。沒有規劃審批手續,就無法辦理產權手續,建成的立體停車位就不能進行交易,投資者無法得到回報,自然熱情不高。
同時,現有停車位利用率低的狀況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我市城區現有的15萬個停車位中,社區內的停車泊位數占四成以上,但這些停車位處于一個封閉場所內,利用率很低。
近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城市都在試水“共享車位”這一新模式,通過提高停車位利用率緩解停車難狀況,其實際效果頗佳。
常年在一線工作的西工交巡大隊民警對“共享車位”模式比較認可。有民警說,除了將“共享車位”模式引入洛陽,鑒于利用大面積土地建設停車場已無可能的現狀,還可整合狹小空間向空中或地下建設停車設施。
前景 今后個人可通過手機預訂車位,還可共享個人閑置的車位獲益
市停車辦相關負責人說,近年,針對城區日益凸顯的停車難問題,市停車辦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展開多方調查求證,多次征求規劃、國土、房管、質監等部門的意見,目前已初步達成意向,可按照“對于小型或利用自有土地建設的停車場,鼓勵實行備案制”的精神,引導立體停車設施逐步步入正軌,進而突破制約我市城區立體停車設施發展的瓶頸。
據介紹,目前,我市城區立體停車設施試點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不久的將來,我市立體停車設施建設會步入正軌,進入快速發展期。
針對現有停車位利用率低的現狀,市停車辦在充分考察和調研的基礎上,歷時一年多籌建的網絡云平臺智慧停車管理系統已初具規模,現正對該系統進行投用前的調試、完善工作。
“我市網絡云平臺智慧停車管理實行企業化運作,市區現有的停車場經營管理單位都會進駐該系統,屆時,所有停車位的使用情況將由智能系統監控,個人也可通過手機APP預訂車位,還可共享個人閑置的車位獲得收益。”市停車辦相關負責人說,很快,該系統將正式投用,相信它將成為盤活我市停車資源的“利器”。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