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隔17年, 2014年8月,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主要技術政策》最新升級版。作為交通運輸行業最重要的二份政策文件(產業政策與技術政策)之一,該技術政策的更新受人關注。其中,城市交通無疑成為亮點之一。這里分析改版政策中的幾個要點。
時隔17年, 2014年8月,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主要技術政策》最新升級版。作為交通運輸行業最重要的二份政策文件(產業政策與技術政策)之一,該技術政策的更新受人關注。其中,城市交通無疑成為亮點之一。這里分析改版政策中的幾個要點。
首先,城市交通被置于更高層面。在交通運輸部的分類傳統里,城市交通通常被置于綜合運輸體系之下的二級目錄。本次升級版文件中,城市交通首次進入交通運輸部重要文件的一級目錄,予以單獨考量。這與交通運輸部積極響應國務院有關新型城鎮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當然,這是技術政策體系的突破,相對比較容易。對于更重要的問題--產業政策如何定位城市交通的職能和角色--我們也有所期待。如果想得更遠一點,當交通運輸部的領導層對城市交通的理解越來越深入,是否會有體制突破,在更高層面來統籌協調城市交通呢?
接下來再看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技術政策領域之中的幾點內容。
鼓勵城市公共交通統籌規劃,推進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強調與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銜接。交通運輸部在技術政策中,明確了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和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規劃,強化與發改委、住建部、國土部、環保部的城鄉發展規劃、城市空間規劃(總規、控規等)、國土資源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統籌協調,形成更廣泛的多規合一概念。該技術政策的具體落實實施,需要地方的探索經驗以及國家宏觀層面的進一步指導,后續是否會有進一步的細節分工、任務詳解出現,更值得我們期待。
將公共交通網絡優化作為另一項技術政策重點。公共交通優化以網絡為重點,避免了各個公交系統各自為政、互相競爭的不利局面出現。此后,一個城市再進行規劃和優化,這個過程中應鼓勵堅持只有一個公共交通綜合(或多模式)網絡的原則,不再區分割裂為所謂的地鐵網、輕軌網、BRT網、有軌電車網、常規公交網、公共自行車網和班線客運(定制公交)網絡等。
同時,把公交網絡模型、評估等技術工作也列為推薦技術。這大大鼓舞了近年來備受指責的城市交通建模工作。這里需要補充說明,大多數城市交通建模,都是住建部體系下的交通規劃機構在執行。利用交通模型的量化分析,是包括歐美韓日等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在運用的有效工具。但在中國,由于數據缺失、投入不足,導致模型缺乏維護更新,影響應用效果,從而受到詬病。問題主要是數據孤島,即部門把持數據相互不公開等。交通運輸部的科技政策很好,以量化分析主導城市綜合公共交通體系發展,確實非常必要。
創造性地推薦了長期規劃和中短期優化的"規劃-優化"雙層公共交通技術體系。鼓勵地方交通機構在參與制定城市的5-20年綜合交通體系、公共交通網絡發展規劃的同時,也結合現狀制定3-5年的中短期系統優化方案。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第一次明確納入交通部管理和技術體系范疇。明確推薦了以差異化停車收費、P+R、擁堵收費為主的需求管理技術手段。鼓勵交通機構和部門更多參與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戰略、政策制定實施工作。
最后,該政策文件仍有部分內容有待進一步闡明。
《技術政策》文件中,強調了城市交通規劃的協調,但缺乏具體的管理抓手。是否由交通運輸部來統籌城市綜合交通運輸規劃、區域城市群的綜合交通運輸規劃,并基于此加強與產業、空間、國土、環保規劃的進一步協調還有待明確。
沒有明確落實推薦技術落地的責任主體。目前,交通行業的科技司、科技處更多是作為技術實施的申報審核部門,而非實施部門。同時,科技發展資金在應用推薦技術中所占比例沒有明確。例如地方結合技術政策制定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公共交通網絡優化或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發展戰略等工作時,中央財政、技術鼓勵資金和地方財政的出資比例,這類內容尚不得而知。
結合科技政策的具體實施導則性技術文件并不充足。例如,寥寥數語很難詮釋清楚好的公共交通網絡規劃的涵蓋內容和具體細節。是否鼓勵相關機構進一步申請科技資金,制定公共交通網絡模型技術導則、公共交通網絡優化技術導則等,仍有待關注。
新版的《技術政策》無疑是交通行業技術發展近十幾年來經驗的積累、總結和創新的成果,也是指導行業科技創新最為重要的里程碑式文件。期待文件推薦的技術及科技政策能盡快實施落地。
(作者:劉岱宗系能源基金會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高級項目專員。文章系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