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明天的路況呢?交通大數據能告訴你。
2018年11月,市公安交管局與市交通規劃研究院聯合研發的重慶交通大數據資源池分析研判平臺投用。這一平臺能對次日的主城區路況進行預測,早晚高峰開始、結束的時間可精確到分鐘。
而如今,在重慶,交通大數據的用途已不僅僅是預測路況,它還能為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靠啥來參考?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高志剛介紹,重慶市交通綜合信息平臺每天平均收集12億條數據。海量的數據,經過篩選、整理和分析后,會變成極具價值的“大數據”,為城市的交通運行以及規劃、建設提供參考。
3月4日,記者走進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探索交通大數據之所以能“診斷”城市建設情況的奧秘。
“診斷報告”是怎樣做出來的?
每天12億條數據,來自哪里?
源于手機信令、射頻識別(一種無線通信技術,應用于汽車自動識別等領域)電子牌、社會車輛OBD(車載診斷系統)、營運車輛GPS(全球定位系統)、公交IC卡、軌道刷卡等16類數據。
也就是說,市民的日常出行中,隨身帶手機、乘坐公交、輕軌刷卡、自駕經過收費站、打出租車等,都會為交通大數據的海洋增加數據“水滴”。
“這些數據和相關信息都是匿名的,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收集和保密處理。”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利用交通綜合信息平臺,對交通大數據進行挖掘、分析、處理后,才能為城市組團做出“診斷”。
比如說,城市中,人來車往,看似沒有規律。但運用大數據分析,就能篩選出一段時間內人群的活動規律。
下一步,將重慶主城分為若干個組團,根據人群活動規律,分析出哪些組團之間人群來往最頻繁。術語稱為“出行聯系”。
可別小看“出行聯系”,掌握了它,就能對主城各個組團“解剖麻雀”,進行評估和診斷。
以人氣最火爆的觀音橋片區為例,2018年8月的數據顯示,人和片區的居民最喜歡往觀音橋片區跑,日均出行超過14萬人次。
而從整個觀音橋片區的出行量來看,其中33.7%都是跨組團出行。也就是說,觀音橋每迎來100人次出行,其中就約有34人次來自其他組團。
這些人到觀音橋干什么呢?一部分是去上班。僅在就職通勤方面,渝中片區每天有2萬人前往觀音橋片區通勤。
另一部分是購物。觀音橋商圈周末單日吸引約19.8萬人,其中七成以上為主城長期駐留人口(即在主城停留超過18天以上)。
從普通市民看來,觀音橋片區人氣火爆有了數據證明。但從內行的角度看,高志剛則指出:“一方面,觀音橋的‘火’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大量人流、客流持續涌入觀音橋,對組團和商圈造成了壓力。”
也就是說,在“火”的背后,也體現出城市多級商業中心體系尚未完善,人群購物需求還不能在本組團內得到滿足。
這就是交通大數據為城市組團“體檢”后,拿出的一份“診斷報告”。
主城北部區域為何會新增商圈?
拿到“診斷報告”,“對癥下藥”就有了依據。
近年來,主城北部區域新建了一批商圈,如嘉州新光天地、愛琴海購物廣場、宜家-奧特萊斯等。
為什么要新建這些商圈?因為主城北部區域人口快速增長,帶來居民消費快速增長。
“2018年底的數據顯示,主城北部區域長期駐留人口已經超過300萬。”市交通規劃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重慶主城北部區域近幾年陸續開通了前述商圈,作為次級商業中心。
這些商圈表現如何?交通大數據也有把握。
2018年底數據顯示,愛琴海、新光天地、宜家-奧特萊斯周末單日各分別吸引約1.8-2萬人,其中接近八成是主城區常駐人口。其中,新光天地、愛琴海的客流吸引平均距離為5.1-5.3公里。
此舉效果顯著。以人和片區為例,跨組團出行中,購物目的的出行比例從2014年的45%,大幅降低到2018年的36%。
這意味著,主城北部區域的居民,基本能在家附近滿足購物需求。新增商圈的“藥方”開對了。
交通大數據的分析結果也顯示,另外一些時候,已開出的“藥方”也需要進一步優化。
部分公交優先道為何還需優化?
2018年,重慶修建了多條公交優先道。交通信息綜合平臺監測顯示,建成后大部分公交優先道運行效果明顯改善,客流小幅增長,運行效率較開通前提升40%以上,日均客運量平均增長4.7%。
但是,也存在部分公交優先道效果欠佳、需要進一步優化的問題。
交通綜合信息平臺對交通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后,協助市公安交管局提出了“藥方”:針對部分路段,可以將公交優先道的設置與定向車道、車型管理綜合考慮,提高優先道的綜合利用效率。
例如,機場路東環立交往金渝立交方向,公交優先道與定向車道共車道設置,機場路其余區段的公交優先道也允許出租車、多乘員車輛(3及3人以上)和中、大型客車借道。實踐后,此舉有效地提升了該路段的通行效率。
不過,有細心的讀者想問,交通大數據的“診斷”結果就一定準確嗎?除了監測路況,交通大數據怎能分辨人們出門的目的是工作、購物、還是休閑娛樂?
“這需要對大數據進行分類、綜合分析,主要經由不斷深化的大數據算法來實現。”高志剛介紹,交通大數據的重要來源之一是手機信令。人們出門時隨身攜帶手機,根據信令停留的時長、位置、頻率,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出行目的。
例如,手機信令在夜間最頻繁出現的地點作為居住地,工作時段最頻繁出現的地點,有可能是工作單位,其它的停留點可能是購物、休閑地點。
在此基礎上,結合停留時長、出發到達時間、所在位置的用地開發類型,更準確地識別購物、游憩、就醫、上學等目的。
此外,大數據算法還會對同期數據不斷進行比較,多方面考察和優化計算結果,力求使大數據挖掘結果更準確。
為何能給城市建設和規劃提供參考
僅僅“診斷”交通路況,還不是交通大數據應用的全部目的。
2018年起,依托重慶市交通綜合信息平臺和相關大數據做出的分析結果,已經應用到城市規劃領域,參與指導城市土地投放。
“交通大數據能夠為城市規劃提供可視化、數據化、全面化的參考。”
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唐小勇說,提起城市規劃,人們最怕的就是決策“拍腦袋”“憑感覺”。過去,技術條件有限,城市的許多基本情況只能靠實地踏勘、摸排等采集,很難摸清城市真實的全貌。
如今,在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公安交管局、市交通局及相關部門支持下,該平臺已經成為重慶最全面的交通數據匯總、處理、共享平臺,完成了11個部門(單位)的數據匯集,實現了人口出行活動、車輛出行、道路運行、公共交通客流及服務的全面監測。
高志剛說,通過交通綜合信息平臺,不僅能及時判斷堵點,還能預測次日堵點,并進行同比比較,形成定期交通狀況報告。
從更廣的層面來說,相關部門還能通過交通綜合信息平臺了解到,哪些輕軌站周邊缺乏公交覆蓋?哪些小區的居民還需要步行長時間才能到公園?哪些組團的就業機會還不夠,常駐人口需要跨組團就業?哪些居民區附近還缺少學校、幼兒園……
打個比方,掌握了交通大數據,從某種意義上就掌握了城市這個龐大生命體的“一呼一吸”。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他們將更好地運用交通大數據的分析結果,更深入地參與到城市規劃、建設中,將重慶打造得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為更多市民提供美好的高品質生活。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