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公交轉型機遇
提升公共交通服務,不僅為市民提供出行便捷,也是緩解城市擁堵、減少空氣污染的必要手段。
然而,根據《2017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盡管公交運營車輛、線路和里程不斷增加,但常規公交年客運量已從2014年的781.88億人次下降到2017的722.87億人次。
常規公交站點布局不科學、等車不規律和時間長、車速慢、車內擁擠不堪等問題正困擾著廣大公交乘客。公交服務發展的停滯不前與不斷提升的生活質量要求間的鴻溝,越發明顯。
例如,根據大數據分析,在出行早晚高峰,小汽車平均車速與公交車內速度相當;5公里內,小汽車乘車時間僅比公交車內時間快2分鐘。但二者主要區別在于公交等車時間以及步行到離站時間。24個城市統計表明,早高峰城市大客流站的平均等車時間為7分鐘,但受到交叉口信號延遲、道路擁堵和公交站點上下車耗時影響,公交到站不準時情況突出。
(公交和小汽車高峰車內時間比較)
同時,傳統公交管理往往依靠個人經驗,而非數據。政府管理部門及公交公司通常不了解公交需求分布和出行規律,如哪個公交站點早高峰客流量最大,哪個公交線路高峰車內最擁擠,哪個大客流公交線路經過的路段最堵。這種以個人經驗為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不僅導致公交服務供給與市民需求的脫節,也影響了公交運營效率。
未來公交改變城市
但隨著車載GPS和移動支付的普及,越發豐富與開放的公交數據,給城市公交大數據研究帶來了極大便利性和無限機遇。海量客流和車輛運行數據,不僅使信息獲取更為全面、局限性減少,也能挖掘出全天候動態居民出行需求分布,用于政策制定,更可以帶動傳統的公交管理模式向精細化管理方向轉型。
(車來了大數據云應用—出行熱力圖)
事實上,中國城市正引領這場變革。中國不僅占有全球90%以上的電動公交車,也正引領著全球公交支付變革--如合肥、襄陽,已實現第三方QR支付、銀行銀閃付和手機運營NFC三種支付方式在所有公交線路上100%普及。由公交公司、車輛生產企業等發起的智能無人駕駛公交試驗,也在深圳等城市萌芽。
從實際情況看,公交地鐵一卡通、支付方式多元化確實給乘坐公交帶來了很大便利,大數據的應用也為交通管理部門和運營部門合理安排運力和線路提供了幫助,一些乘車app的出現也方便了乘車人更加合理選擇出行方式、安排出行時間。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劉岱宗表示,“大數據的涌現、新技術的革命與市場力量的助推為城市公交服務升級提供了巨大機遇。隨著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新能源技術相繼涌現,未來城市出行將被重新定義。出行領域的革新已經出現在出租、分時租賃等領域,但公交領域的進展有限。
但目前中國城市公交改革勢在必行,如何為這個大趨勢推波助瀾、沖破體制的阻礙、引入和平衡市場力量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車來了總裁兼首席科學家孫熙表示,借助大數據與創新技術的發展,未來的城市公交也會如同共享單車、互聯網約車、自動駕駛一樣,變得更加摩登、便捷、有趣,成為包容、智慧和綠色生活方式的“代名詞”;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數據的價值,通過公交提速全面提升公交服務水平,最終優化居民乘車體驗,提升公交出行分擔率,增強居民生活幸福感。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