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城市看作一個有機體,交通就是當中的血管。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交通規劃如何適應城市快速發展,交通布局如何應用未來智能化科技,交通設施如何更好地滿足市民的需求……這些都是我們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需要解決的問題。
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編制公眾參與主題工作坊第七場在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市港務局)舉行,主題是《共想2035:我們想這樣出行》。
如何讓我們未來的出行更加便捷和舒適,30余位市民代表到場共同參與討論。這些市民代表中,有來自無障礙環境促進會的特殊人群,也有喜歡騎行的市民代表,還有關注交通政策的研究者與熱心深圳發展的媒體代表。
本次工作坊由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深圳市交通運輸委與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共同承辦,由市交通運輸委副主任徐忠平主持。
市民觀點集錦
陳錦花
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寶安區新安街道義工理事長。
未來智慧交通帶來的變化不可估量,政府應帶頭讓智慧交通先行,現在政府對新技術的利用有時還比較滯后。比如宜停車延期支付還沒有落實,醫院停車位現在還不能預約,各類停車場的信息還沒有充分共享,希望政府能為市民更多提供智慧化出行服務。
敖建南
南山月亮灣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負責人。
城市規劃中,交通規劃要先行,怎么樣破解交通難點問題,需要有點匠心思維。比如有些道路上跨和下穿做得還不夠,我們能不能排查一下,在交叉口多做一些上跨和下穿設計,避免過多的紅綠燈。我們的公交系統也需要合理優化,現在高峰期過后很多公交車沒幾個人,我到過公交車隊走訪調研過,在公交線路組織方面要做適當的調整。有一些公交線路過長,能不能提供點對點的快速公交。微巴的需求很大,在一個區域內循環且和地鐵接駁,不會占用更多的道路資源。科學的交通規劃,應通過邊治理,邊規劃,邊發展,讓市民不斷有幸福感。
余冠彬
深圳無障礙環境促進會會長。
我們城市的包容性設計,不僅僅是給殘障朋友的,也是給所有人的。其實不是我們的殘疾人朋友不想去享受文化、體育、生活,而是這個環境限制了他們的便捷出行。我們今天來的殘障朋友,在出行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難。為什么呢?現在交通路口幾乎都沒有盲人紅綠燈提示裝置。我想向規劃的專家們提一個建議,希望你們一方面邀請殘障人士參與規劃編制,另一方面能不能身體力行,抽時間搖著輪椅去體驗一下,或蒙上眼睛,體驗一下沒有光的時候怎么回家,感受當公交車沒有顯示牌的時候如何下車?希望這些設計能在規劃里體現出來,并且予以落實。
范志明
深圳好青年公益發展中心發起人。
共享單車雖然提供便利,但過量投放也給城市交通管理帶來了很大問題。后發地區在出行方面,談的最多還是停車問題。每個醫院幾乎都成為一個交通擁堵點,往后的規劃中醫院周邊的交通治理非常重要。我希望,讓市民像一個孩子般自由自在地在城市里行走,讓每一個公民都可以享受便捷出行,這應該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35年,無人駕駛技術可能已經成熟,未來可能不用那么多私家車和道路了,將來規劃中,道路和停車場要有前瞻性考慮。
更多市民聲音
“感謝城市規劃部門以工作坊的形式開門辦規劃,希望以后其他的政府部門都應該這樣,涉及到公共民生的問題,應該比較接地氣一點,甚至主動請一些市民、相關專業人士、社會賢達進行交流。”
“共享單車不是惡,而是一種善,它關照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出行問題。共享單車的出現倒逼我們行政機構去做更多的事情。深圳政府是很聰明的,不會亂出政策,政策的出臺應該更加精細、合理。”
“很多學校的出入口都開在交通干道的旁邊,未來是否可以讓我們的小學生不用父母的陪伴也能比較安全地上學?”
“現在老人出行有很多矛盾,老人在上班時間、高峰期和年輕人擠位置,年輕人不讓位也不行,讓也不好。深圳雖然是年輕化的城市,但到2035年的時候也逐漸老齡化。對于老人出行的問題,值得好好思考。另外,老年人走累了需要坐一下,現在很多人只能自己帶小凳子,深圳許多美好的地方能不能多規劃一些可以歇一歇的設施。”
“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都是為人服務,更重要的是人性化。我們這個城市里,還有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人性化要特別向他們傾斜,體現對他們的關懷。”
“我希望全市有更多公共交通用地,交通首末站、長途汽車站、洗車場、修車場,都可以綜合考慮合建,要思考出行相關的設施如何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我是2004年到的深圳,2012、2013年從羅湖搬到龍崗,我過去生活后才發現關外和關內的差距太大了,深圳西重東輕,我們要思考如何利用軌道交通規劃推動東部快速發展。”
“希望在西部的港口,蛇口港、赤灣港、媽灣港,給市民留出200米的通道,讓大家可以走到海邊,看一看遼闊的大海。”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