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代表中國測繪遙感最高學術水平的院士團,與大膽“闖曼谷”的光谷北斗公司坐到一起,探討北斗產業化及海外機遇。一邊是學術,一邊是市場,能否聯姻轉化,成為劉經南、李德仁、張祖勛、李建成、龔健雅等5位院士的討論焦點。
去年10月,由兩院院士、光谷北斗公司董事長李德仁領銜,10多家光谷北斗企業抱團在曼谷集結,爭奪中泰地球空間項目30億元海外訂單。消息一出,中海達等國內北斗“大腕”絡繹上門尋求合作,學術界亦激起不小浪花。
3月2日在光谷北斗地基增強系統CORS示范站控制中心,從泰國傳回的北斗衛星實時監測數據在電腦上不停閃爍。“能觀測到幾顆星?”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緊盯屏幕問。“14顆”,工作人員說,目前所有在軌運轉的北斗衛星,在泰國都能接收信號,因為是低緯度國家,信號強度比GPS還要好。
光谷北斗公司總經理柳鈞議說,北斗技術在鋼鐵、石油、電力等很多領域都能產業化應用,但門檻太高,許多企業有技術沒市場。“我們是平臺企業,有市場資源,所以盡可能多地爭取訂單,把國內最好的北斗企業、技術和產品整合打包推向市場,形成核心競爭力。”
李德仁院士感慨地說,過去武漢大學搞產業化重視的是技術,現在不管技術多硬,還要靠市場,靠管理,這是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光谷北斗公司拿下泰國訂單,固然有武大技術做后盾,但能在北斗海外競爭中成為領頭羊,拿下任務,搞定貸款,走的還是一條市場化的路子。“各位院士都是測繪、遙感界響當當的專家,不缺技術和成果,我期待大家在中泰北斗項目上攜手,把北斗技術和市場推向新高。”
劉經南院士風趣回應:“我可以幫助北斗開拓非洲和澳洲市場。”
不過,也有院士中肯指出,光谷北斗企業闖曼谷雖然打開了一扇窗,但北斗“走出去”仍然任重道遠。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院長李建成說,武漢地球空間信息產學研在全國數一數二,實力雄厚,可我國北斗芯片研發與制造工藝水平整體較低,光谷北斗應將核心定位在芯片和硬件研發,能不能做出比GPS更好用的一流芯片,將是未來“衛星之戰”的決勝王牌。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