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對于北斗產業而言,可謂利好不斷!
1月14日,交通部發出通知,要求全國范圍9個示范省市的大客車、旅游包車和危險品運輸車輛強制安裝北斗導航車載終端。從2013年6月1日起,凡未按規定安裝北斗導航的車輛,不予核發或審驗道路運輸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大規模應用的前奏自此開啟!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研究員楊強文不久前也在論壇上透露,中國國內多家企業已與國內主要手機廠家聯合,正在開發北斗自主多系統兼容導航芯片,將與國外企業形成較強的競爭實力,產品一旦上市,北斗應用量將爆發式增長。
政策紅利讓企業享受著收獲的喜悅。泰斗微電子營銷總監李銳慨嘆:“北斗今年發展得太猛了,以前我們是跟客戶去推產品,現在是客戶主動來要貨,我們趕交貨期都趕不過來。”據李銳介紹,去年全國北斗芯片總出貨量才十多萬套,但今年僅泰斗微電子一家公司一個月的出貨量就達到10萬套。
而根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最新預測數據,到2015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將超過2250億元,至2020年則將超過4000億元。并從GPS手中奪取較大的市場份額,北斗迎來了產業發展的春天!然而,面對目前GPS多達90%以上的市場份額及GPSⅢ的橫空出世,北斗前行路上似乎并不那么輕松。未來,北斗、GPS到底誰主沉浮?本期我們特邀業內資深人士,從政策、應用及運營層面進行探討,以期為您提供一些啟示。
北斗VSGPS:羊遇上狼?
作為中國自主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進展始終牽動著國人目光。雖然北斗導航在定位精度上已經與GPS差距不大,但集成度不高、功耗較大等問題,仍然掣肘著北斗系統在民商領域市場的步伐。據業內人士透露:“北斗與GPS并非單純的技術性能差距,而是在產品集成度方面的差距,因此北斗成本要比GPS高出一倍以上。”除了產品集成上的差距,北斗在市場占有率上也遠遠落后于GPS。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就曾估計,GPS目前壟斷國內導航產業95%以上。而且,隨著美國GPSIII的嶄露頭角,不僅讓其他國家的導航系統倍感壓力,在高端技術上更是拉開了競爭的距離。北斗VSGPS,真是羊遇上了狼嗎?
1、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GPS系統的使用功能完全一樣嗎?
馮泉:新一代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其導航、定位、授時功能與GPS系統是一樣的,相關的性能指標也基本一致,主要的區別在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還可以提供短報文通信的服務;另外北斗系統目前只能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而GPS系統可以為全球提供服務。
胡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GPS系統相比,主要優勢在于短信服務和導航結合,除了提供無源定位授時功能外,還增加了衛星通訊功能,可同時解決“我在哪?”和“你在哪?的問題。北斗系統服務包括RNSS和RDSS兩部分功能,RNSS部分主要為無源定位,功能與GPS相似。而RDSS部分支持短報文通信功能,這是區別于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大亮點,在海上和稀疏地區沒有地面通訊手段的時候可以發揮巨大作用。一個典型應用就是北斗星通公司開發運營的北斗海洋漁業監控管理系統,解決了漁船的海上作業監控和安全救助等難題。北斗系統相比其它導航系統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第一個三頻實用化的衛星導航系統,可顯著提升高精度定位可用性和可靠性,非常有利于推進北斗系統在測量測繪等高精度領域的產業化應用。
彭及略:北斗具有雙向通訊功能,在一些專業領域或通訊網絡覆蓋不到的地方可使用北斗本身的通訊上傳終端的數據,比GPS更勝一籌,而在民用市場則差別不大。
2、作為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北斗民用化的應用情況如何?現在產業規模有多大?推進的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
馮泉: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民用化還集中在一些行業用戶,包括交通、電力、通信、海洋、氣象、測繪、土地管理等,主要通過政策引導、試點項目的推廣等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效果。在個人用戶領域,北斗系統還未取得廣泛應用,僅在車輛導航、特殊人群監控等方面有一些小規模的推廣。根據賽迪顧問的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北斗導航產業整體規模為60億元,整個產業每年的復合增長率約為20%。北斗系統的民用化在推進的過程中,要重視政策引導與配套服務兩個方面協調推進。以交通運輸行業為例,目前的政策要求在示范省份“凡未按規定安裝或加裝北斗兼容車載終端的車輛,不予核發或審驗道路運輸證”,這一規定從行政上強制“兩客一危”、重型載貨汽車和半掛牽引車安裝北斗終端,但由于還不是運輸企業和車主主動要求安裝,安裝后實際使用的效果未必能達到預期。如果結合針對不同運輸企業、司機等道路運輸參與者提供的個性化增值服務,讓企業和司機享受到安裝北斗終端后帶來的超過安裝成本的經濟效益,那么企業就會從“要我裝”向“我要裝”轉變,實際使用中人為破壞、干擾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整體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能夠得到同時提升。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在推廣的“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就是針對安全監管和服務而建設的一個基礎性平臺,其后續應用前景值得期待。
胡剛:在主管部門、國家部委的政策和項目支持下,北斗民用產業化推廣取得了顯著成績。就產業鏈上游而言,國內芯片、導航模塊、高精度板卡等基礎產品關鍵技術已經基本突破并全面實現商業應用,特別是在車載導航方面實現了幾十萬級的應用。不過相比國內衛星導航產業總規模,北斗市場占比還是相對較低。為了快速提升北斗的產業影響力,需要相關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加強自身自主創新能力,下大力氣快速提升基礎產品綜合性能,具備國際競爭力。
彭及略:從長遠看北斗的市場前景一片光明,但近期內產業化、市場化的道路任重道遠,據我所知,真正意義上的民用市場尚處于摸索、探討試水階段。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開放性、標準化、穩定性、可靠性、成本”等幾大要素將會是我們在推進北斗產業進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張偉光:自去年12月份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后,已陸續進入大規模民用化。只是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民用化主要針對長途客運、旅游客運、校車、出租車等營運車輛,但未來兩三年就將會陸續走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據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科學委員會執行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預計,2015年將形成1500-2000億元的產值,到2020年將達到4000億元。相關市場人士指出,在北斗系統民用化被逐步推向高潮的過程中,也給安防企業預留了足夠的市場空間。
在推進過程中,雖然上千家生產北斗、GPS及其雙模終端的企業,但具有一定規模的屈指可數。同時,一些企業產品不達標,缺乏標準規范,無序、低水平的惡性競爭也破壞了產業生態環境,影響到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應借著推廣北斗民用的機會對終端市場進行整合。另外,目前北斗系統民用方面的職能部門并不明確,這影響了北斗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