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近日MAE關于NFC生態系統的分論壇抱以期望。原因是中午和一位業內人士聊天時,他告訴筆者自從中國移動選擇了GSMA制定的統一標準NFC-SWP,采用基于SIM卡的NFC解決方案后,NFC產業的發展擺脫了技術標準之爭,開始接受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關于市場權益爭奪的考驗。這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但是,雖然MAE這個分論壇到場的有各方玩家,包括VISA、運營商(韓國電信)、中國銀聯、移動支付安全性解決方案供應商(Gemalto),但一個多小時活動下來,最終一場務虛和宣傳的活動。這似乎也反映了該領域將來多舛的命運。
不過筆者還是從韓國電信的演講中了解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信息。在下圖中,韓國移動錢包(mobilewallet,即移動支付)行業朝氣蓬勃,移動網絡運營商(MNO)、銀行、零售商、終端廠商四面開花,都開發出了移動錢包類產品,韓國電信智能金融商業部門副總裁黃鈞禮(HwangKyunLee,音譯)在演講中舉到的例子就提到13個。據黃鈞禮介紹,目前移動支付在韓國每年有200%-300%的增長,發展非常迅速。
根據統計,韓國在2012年移動電商(mCommerce)業務規模是17億美元,今年將達到40億美元,2014年這一數字將會變成76億美元。據韓國通信標準委員會今年一月統計的數據,韓國人花在智能手機上的時間(1小時57分鐘)首次超過了花在PC上的時間(1小時50分鐘),這將是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強大根基。在黃鈞禮提到的促進移動支付行業發展因素中,更簡單的支付方案、更強大的網絡、更大屏幕的設備也將會是促進因素。
與應對移動互聯網OTT業務沖擊時的表態一樣,韓國電信方面人員也鮮明地指出了移動錢包業務面臨的困難:缺乏清晰的戰略規劃和商業模式。這兩點是利益鏈復雜的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瓶頸。
移動支付產業鏈條涉及銀行、銀聯(VISA/MasterCard)、運營商、第三方支付企業、芯片廠商、終端廠商、商戶等等,要推動行業發展,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就中國市場來說,中國移動選擇基于SIM卡的解決方案,放下對主導權的控制與中國銀聯合作,說服終端廠商在手機主板上加上近100元成本的NFC芯片(據稱年底將達到20款支持NFC的手機設備),與17家主流商業銀行中的9家銀行合作,高通、展訊、MTK、Marvell等陸續推出NFC商用芯片,及運營商將來可能自己搭建的移動支付商店(韓國電信正在計劃),可以說在各個環節都邁出了一步,但要邁得遠,利益的分配首先要克服。
回顧過去一年的路線圖,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的合作緩慢推進。去年6月兩家首次聯手;今年2月在MWC展會上,兩家宣布基于移動支付的遠程發卡和應用管理平臺完成互聯互通,實現跨行業TSM(可信任服務管理)平臺對接;今年6月9日兩家推出應用端產品——移動錢包。這是官方主導的移動支付產業進程,中國移動使用的NFC-SWP也是GSMA在2011年11月確定的全球統一標準。但除此之外,NFC的實現還有多種解決方案,如何在多種解決方案之間構建統一的平臺,才是真正的挑戰。
下午的論壇對此避重就輕,在征詢演講者的意見時,只有Visa的一個區域總經理(NikiManby)謹慎地提出“NFC生態系統會不會有統一的標準”。韓國電信的表態則稍明確,在暗示移動支付行業“有一種自我保護,不向競爭對手開放”后,建議要“打開束縛,尋找合作伙伴”,他們很明確地指出“只有為用戶和合作伙伴帶來價值的經營者才能活下來”。但具體怎么做,是否有借鑒意義,仍然有待觀察。
GSMA預測2014年全球將產生5億NFC設備,亞太將成為全球移動支付交易量最大的地區。目前移動支付只占全球總支付額的2%,2017年會占到7%。這是一個保守的估計,說明了移動支付行業在處理各方利益時的復雜性。但從市場潛力來看,這是一個真正能夠讓科技改變生活的領域。過去我們用了10年將人們消費的方式由線下轉移到線上,為了讓人們支付方式也由線下轉移到線上,行業也應該再等10年。有蓬勃發展的移動設備助力,相信這個時間或許可以縮短。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