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上,南沙路海口市數字化城管指揮中心的監控屏幕上,一輛“泥頭車”從國貿一處工地駛出,由于沒有按規定遮蓋,工作人員迅速向轄區城管隊員發出指令,結果這輛車沒開多遠就被攔下。
這是一件海口城市管理方面的新鮮事:在工地門口安裝“電子眼”,從源頭加大對“泥頭車”的監控,不讓這些車輛帶泥出工地,污染城市。
“泥頭車”違規上路
管理部門動腦筋
據海口市城管支隊支隊長劉慧義介紹,按照規定,建筑垃圾運輸車輛不得超載、超限運輸,裝載不得超過車輛擋板,并應采取油布遮蓋等臨時性密閉措施,油布遮擋必須達到規定標準。施工現場出入口道路必須硬化處理,并配備沖洗設施,確保工地車輛車輪、車身干凈,不帶泥上路。但是,海口的大多數“泥頭車”違規上路,污染路面的事件頻頻發生,執法部門想了很多辦法,但由于執法力量不足等原因,致使“泥頭車”污染環境的事件始終得不到根治。今年3月,管理部門開動腦筋,決定嘗試在工地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從源頭上對“泥頭車”進行管控。
試運行效果不錯
據了解,在工地門口安裝“電子眼”的主要目的是應用視頻信息網絡對“泥頭車”出入進行遠程實時圖像監控管理,包括視頻采集、傳輸、編解碼和終端監控、錄像等。目前一共在解放路、藍天路等四個大型工地門口安裝。
數字化城管中心負責人介紹說,“泥頭車”大多數時候都是晚上運輸,而這段時間是下班時間,路段上執法人員少,不易監管,一些工地正是利用這一“空檔”,不遮攔甚至連輪胎也不沖洗就徑直上路,一輛車就能造成數百米甚至數公里的污染。
就目前已經安裝“電子眼”的四個工地來看,效果十分明顯,由于有了監控,極少有不遮攔甚至帶泥出場的現象發生,就是偶爾犯規,也會被監控人員及時發現。
技術成熟將全市推廣
據了解,海口目前共有“泥頭車”600多輛,管理難度相當大,海口市除了平時的巡查監管外,還開展了無數次的專項整治,但“泥頭車”亂象始終難以得到徹底根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無法從源頭上堵住,安裝“電子眼”無疑是個不錯的“妙招”。
據介紹,目前所安裝的“電子眼”借用的是某通訊運營商的技術與線路,存在技術欠成熟、信號不穩定等問題,現正完善和改進中,等技術全面成熟后,將在全市推廣,今后,哪里有工地開工,哪里就裝上“電子眼”。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