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伊始,“不差錢”的“嘀嘀”、“快的”兩大打車軟件背靠騰訊、阿里兩大互聯網巨頭,紛紛投入巨資“請全國人民打車”,一時間吸引了眾多關注目光。
由于駕駛員醉心“搶單”,各地出租車運營事故率直線上升。最近幾天,國內各大城市紛紛推出了針對打車軟件的監管舉措。其實早在去年4月,濟南就在國內率先推出了納入監管的打車軟件———“愛召車”,其利用車輛GPS綁定實現“車定位”的特點,為各大城市解決打車軟件監管難題提供了借鑒。
用“嘀嘀”打車竟叫來“黑車”
上周六,家住邢村立交橋附近的市民劉女士準備打車去加班,她用“嘀嘀”發出約車信息,沒過幾分鐘一輛車停到了她面前,問是不是叫了車。當時劉女士嚇了一跳,原來這輛車不是常見的出租車,而是一輛面包車!“黑車我可不敢坐”,劉女士說,讓她疑惑的是,打車軟件應該叫的是正規出租車,怎么會是“黑車”呢?
記者了解到,“嘀嘀”、“快的”打車軟件中的車輛信息并沒有在主管部門備案,而是由司機自己注冊生成,司機只需提供出租車客運資格證等信息即可。但是在濟南,擁有出租車客運資格證的司機至少有15000人,幾乎是出租車數量的兩倍。換句話說,有證的司機即便開的是私家車,也能通過打車軟件找到乘客。
隨著打車軟件不斷為市民所熟知,類似的監管漏洞也逐漸暴露出來。很多乘客反映,現在有些出租車駕駛員的車上有好幾部手機,求單的信息此起彼伏,坐在車上看司機一邊開車一邊忙著“搶單”,想想都為行車安全捏一把汗。
還有,由于“嘀嘀”、“快的”為出租車司機準備了每單10元至20元不等的“大禮”,很多司機受利益驅使,反而故意忽略路邊的“揚招”乘客。此外,打車軟件到了高峰期便會周期性“失靈”,乘客為打到車,不得不加價搶單,出租車運價機制被嚴重擾亂。
用“車定位”取代“人定位”
不可否認,“嘀嘀”、“快的”對于繁榮打車市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出租車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運營關系到乘客的切身利益,這也是政府對出租車行業一直實行嚴格監管的出發點。正是出于這一考慮,最近國內各地政府對于打車軟件的規范管理也在“升級”。
濟南已于一年前做到了這一點。2013年4月,濟南市交通運輸局與浪潮集團聯合推出了國內首款納入政府監管的官方打車軟件———“愛召車”。“對出租車實現監管,最重要的是‘車定位’,而不是‘人定位’”,據濟南一位熟悉出租車行業的人士介紹,官方打車軟件最大的優勢在于能與車輛上的GPS綁定,這就實現了車輛的即時跟蹤,“黑車”是不會出現在地圖上的。另外綁定了車輛信息,就能夠鎖定與車輛有關的駕駛員信息,乘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才有法律保障。
官方打車軟件亟待優化升級
盡管在官方打車軟件方面,濟南走在了全國前列,但是“愛召車”推出后卻并未贏得泉城市民的認可。據記者掌握的信息,濟南使用“愛召車”的司機不到一成,“嘀嘀”、“快的”大肆燒錢以來,“愛召車”更是鮮有人問津。
“要想監管得力,還是得發展官方軟件,但前提是‘愛召車’自身得優化、升級”,市客管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與“嘀嘀”、“快的”相比,“愛召車”還存在電子支付上的短板,“嘀嘀”可用微信支付,“快的”可用支付寶支付,而“愛召車”只能付現金。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我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將于近期與“愛召車”開發方浪潮公司接洽,商討優化升級官方打車軟件事宜。另外,加強打車軟件監管力度也在主管部門的考慮范圍之內,并不排除將“嘀嘀”、“快的”一并接入官方召車系統,實行統一監管的可能。
“愛召車”三大特色
一、使用GPS語音呼叫系統,不會像現有打車軟件一樣導致司機因看屏“搶單”而分神。
二、僅通知一定范圍內合法運營的空載出租車,避免司機違規拼客和黑出租車“搶單”狀況出現。
三、整個打車過程受運管部門監管,出租車司機、乘客維權有依據。
各地加強對打車軟件的監管
城市措施
上海早晚高峰期間出租車駕駛員不得使用打車軟件青島出租車行車途中不得接單成都使用手機接單視為“開車打手機”違法行為,可對司機扣分、罰款南昌由政府牽頭開發官方手機軟件,由電召服務商提供服務。
記者從長沙市公共客運管理局獲悉,針對打車軟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長沙市正在積極研究政策措施,并將在兩個月內啟動建立公共交通信息平臺,對全市6780輛的士,建立統一的全覆蓋電話召車平臺。據介紹,該平臺將設立專用電召號碼,有打車需要的市民撥打該號碼后,平臺通過定位系統確定市民位置,再通過出租車調度系統,通知最近的一臺空載車到指定地點。也就是說,該平臺可以全部涵蓋目前市場上打車軟件的功能。按計劃,未來長沙的電召平臺,將可以允許市民通過電話、短信、打車軟件等多種方式進行叫車。
據悉,2012年武漢建立全市統一的出租車電召平臺,以方便乘客出行,同時減少出租車空駛率。但運營1年之后武漢市出租車調度中心的數據顯示,僅有48.5%的電召成功率。目前,該召系統運營更是騎虎難下。據悉,乘客跑單、出租車司機不接招、等待時間過長等原因,都讓電召離市民有點遠。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