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在線打車市場硝煙未散的情況下,Uber宣布入華無疑撬動了這一市場內心深處的傷疤。筆者的這位新加坡朋友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圍追堵截Uber的亞太區CEOAllen,本文基于這個采訪,窺探了這一鼻祖級產品的魅力。當文章結尾時,我真心想說,國內的打車APP們,醒醒吧,再不變,狼就真來了!
一年前,國內在線打車市場剛剛露出萌芽,彼時,對國內市場來說,Uber還只是一海外幽魂,各家對這一鼻祖產品敬而遠之。如今,國內在線打車市場諸侯割據,紛爭不斷,首次洗牌已初露端倪。正在這一節點,這位在線打車市場中的大神級產品決定入華。
在筆者看來,這將是一次契機。比起窩里斗的國內在線打車產品,Uber的國際化服務、優質的產品體驗及不同角度的市場切入方法,無疑將給這一市場好好上一課。清醒著虛心學習之,混沌者不屑一顧之。最終將加速首次洗牌時間的到來。
不久前,華爾街上最有名的互聯網分析師之一MaryMeeker在2012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中盛贊了個Uber對于打車行業的顛覆。最近傳言Uber新一輪的融資達到數億美元。筆者不確定這個數目是真是假,但是在7月6日這個周末,Uber亞太區的CEO的確回到了紐約。
在這之前,他留給了筆者有關Uber入華的幾點信息:
1、Uber入華不會涉足國內出租車市場,未來將進軍高端預約叫車領域。
2、Uber或延續國外較重的發展模式,推出標準化服務。
3、入華后,將與租車公司合作,模式與易到用車類似。
4、“服務”將是Uber區別于國內在線打車公司的最大優勢。
5、侍候各地政府,Uber一向小心翼翼。
我們進入正題:
1、Uber是什么
對于Uber,國內媒體的定義是“打車APP”,實際上這個定義非常不準確。嚴格意義上來講,Uber對于自己的定位是“為乘客提供一種高端和更私人的出行方案”。例如在美國,通過Uber已經可以訂加長禮車或者是雪糕車。
事實上,Uber自己并不擁有任何車輛,但卻擅長整合各類資源。在美國,Uber和出租車公司、汽車租賃公司甚至私人簽署合同,讓車主通過Uber接收訂單。在其他國家,目前Uber只與公司合作,不與個人合作。但并不和公司簽署硬性合同。舉例來說,某些豪華車出租公司除了Uber之外,還有自己的訂車系統,他們只在車輛空閑的時候使用Uber。
2、Uber系統是如何運作的
為了深入了解Uber的運作,筆者嘗試在新加坡親身使用一次該服務。
與國內產品類似,選擇好地點并發出訂單信息后Uber會將這一消息推送給最近的Uber簽約司機。很快,筆者的座駕來了。
Uber在車輛端的整套系統是基于iPhoneApp。為此,Uber為每一個司機提供一部iPhone和一個Uber賬號(圖一左,中間上方的iPhone)。
比較遺憾的是,在現階段,在新加坡用戶沒辦法選擇訂哪種車。也就是說,當你發出訂車信息之后,來的有可能是一輛豐田皇冠,也有可能一輛奔馳S600。
所有的非出租車類的Uber車輛都沒有計價器(圖一右),因為法律上來講,只有出租車才允許有計價器,所以當你上了一輛Uber(非出租車)之后,只有當你到達終點的時候,你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
(圖一:Uber的車內系統/沒有計價器)
(圖二:訂車頁面/訂到車輛后頁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服務結束之后,用戶會收到一封郵件,寫明了里程數和收費數目。最貼心的是在里面會附上你的行駛線路圖,這樣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司機是否帶你兜圈子。如果對于司機有不滿的話,可以直接給Uber打電話投訴。
3、Uber的亞洲首秀
2013年2月Uber進入新加坡市場標志著Uber開始全面開拓亞洲市場。接著又相繼進入了首爾和臺北。今年Uber還要繼續進入日本,中國內地,印度,泰國等地區。
目前,Uber在新加坡只有高端車業務,定價非常高,乘坐同樣里程的Uber要比乘坐一輛標準的現代Sonata出租車貴上1.5到2倍(新加坡被稱作亞洲的瑞士,富人極多,因此這一市場不小)。Allen解釋道,支撐該服務的本質上是Uber提供了標準化的服務,Uber在新加坡對每一名簽約的司機都進行了標準化的服務培訓。
Allen透露,在具體在亞洲的戰略中,由于每一個城市的打車、租車行業都有不同的狀況,Uber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執行戰略,而只是從大方向上給了幾點規劃。
A、Uber提供的一定是第一流的服務(firstclassservice)。
B、Uber一定會遵守當地的法律,并且和政府積極的配合。Uber進入新加坡的時候,是跟新加坡運輸局和出租車行業協會溝通過的。Allen非常強調這一點,與美國市場官司纏身不同,Uber在亞洲會跟政府保持緊密的溝通。
C、Uber只與企業合作,不通過任何形式與個人駕駛者合作。
4、Uber的中國市場展望
Uber入華,僅是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與印度,日本,韓國等市場相比,Uber并不會給中國市場特殊的待遇。也不可能在中國像國內的打車App公司一樣,通過千萬級別的燒錢來占領市場(本質上兩者提供的也不是一類服務)。
對此,Allen的說法是,在亞洲,現階段Uber定位是一項高端出行服務。Allen說道,在初期Uber不會與出租車公司接觸,而是會和一些高端租車公司合作。通過Uber的系統,讓這些公司接觸到新的用戶。這樣,并沒有直接與出租車行業產生沖突,在法律方面也是打了擦邊球。
Allen表示,相比國內產品,Uber會更加注重的是用戶體驗。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叫過一輛Uber,后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取消掉了。Uber立刻給發來一封郵件,詢問是否對Uber的服務有什么不滿,例如等待時間太長。同時免費發送了一個10新幣的折扣券。
“在美國,Uber的目標是蘋果,它培養最忠實的顧客,賺取最高的溢價。而鑒于北京出租車行業的現狀,Uber很難短時間內與出租車公司深度合作,提高出租車司機的服務質量。”Allen最后說道。
總之,Uber入華,在大眾打車市場應該是波瀾不驚,但是在高端租車市場,有可能會引起一場變革。
在多方打聽的過程中我們同時發現,Uber這家公司在言行各方面非常謹慎,也許是經常和政府打交道的關系,他們不愿吐露過多關于政策上的看法。由此,不難推斷,在國內政府管制相對嚴格的情況下,Uber在公共出租車領域很難有大發展。這也進一步佐證了,Uber入華的最終落腳點很有可能是較為小眾的高端市場。
最后附上國內幾款在線打車產品對此事的態度:
易到用車楊蕓:Uber實際上進入的高端租賃領域,這一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