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擁有16顆衛星的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服務,讓國人為之一振。按北斗“三步走”戰略,目前是第二步,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而到第三步,則是在2020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大干快上,第一層含義是不讓GPS獨攬衛星應用市場,第二層含義是國家安全。從兩個層次講,其實北斗的前途并非一帆風順。
從第一層含義講,北斗任重而道遠。2012年衛星導航產業已經超過1200億元,但長期以來美國的GPS衛星應用系統在我國處于壟斷地位,2011年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只有區區85.96億元,完全不成比例。截至2011年年底,北斗一號終端社會持有量為10萬余套,年產值為3-4億元左右;而GPS導航終端2011年的總銷量超4500萬臺,產值近700億元。因此,我們的確看到了希望,但要想以北斗代替GPS,道路還很漫長,特別是系統的運維穩定、終端產品的豐富及人們消費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兩天可行的。
從第二層含義看,則更為艱難,前車之鑒就是同樣目的的龍芯計劃和TD-CDMA,一個是信息安全,一個是通信網絡,從產業角度講其實都不成功。與英特爾抗爭的龍芯現在是什么進度什么水平,大家可能都沒興趣關心了,而中國移動的TD-CDMA網絡,與聯通的WCDMA甚至電信的CDMA2000相比完全沒有競爭力,以至于移動現在的心思是如何在4G上領先運作,直接跳過TD。
因此,北斗要成功,與國家層面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否則將陷入尷尬的境地。現在北斗的終端完全沒有市場,成熟的產品要一兩年后才能出現,試問這樣的產業如何與成功運作如此之久的GPS抗衡?的確,我們為了安全,是需要自己的芯片自己的網絡自己的衛星,但既然是國家意識,就必須像保GDP增長一樣加大扶持力度,把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產業當寶一樣發展,而不是當球一樣踢。TD就是一個典型,如果要說純粹的市場競爭,TD怎么可能競爭得過WCDMA,你拿給移動在市場上自生自滅,怎么可能活得出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