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智能交通已到應用階段,在交通強國這一重大戰略的加持下,把智能交通作為主要發力點,這也是交通運輸與新基建的主要結合點。
新基建官方概念是4月20日國家發改委舉行新聞發布會時候提出的,主要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智能交通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同時又與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新能源充電樁等與其他領域都有關聯,新基建當中的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智能交通產業都與之密不可分。
智能交通就是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以智能化手段去支撐傳統交通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從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提高專項債券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
上述資金用于支持“兩新一重”建設,而其中“一新”就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新基建。這是國家繼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的再次明確提及速新基建建設。
今年兩會,產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發展等詞匯被頻頻提及,智能交通作為新舊基建融合發展的重要結合點,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5月26日,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宣布,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用于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隨著國家“新基建”各個項目的逐步落地,將進一步加速汽車和交通產業的變革升級。
而千億級別出手的,絕不僅騰訊一家。
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元,用于數據中心建設等領域。數據流量增長和云化趨勢,將推動數據中心產業鏈持續發展,加速云計算滲透率提升。
百度與廣州開發區達成戰略合作,兩者將共同打造粵港澳智能網聯先導區,落地ACE交通引擎,百度成為廣州首批數字新基建重大項目建設參與者。
與傳統的基建類型相比,新基建無論是建設項目本身,還是其在產業、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價值外溢,都需要政策的扶持、充足的資金、成熟的技術幾大因素的完善支撐。
互聯網巨頭豪擲新基建,為智能交通的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帶動企業紛紛發力“新基建”,期待在產業互聯網、數字經濟等方面有大作為。
交通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主動脈,如何借助信息化技術,打通人、車、路、網的數字閉環,助力政府實現高效的交通出行信息管理,將是交通智能化發展的未來方向。
據預測,到2025年僅5G技術累計吸引投資就可達到1.2萬億元。
5G突破4G技術瓶頸,有力推動智慧交通落地。傳統4G環境下,上行帶寬通常在50Mbps以下,導致視頻清晰度低且延遲較長,傳輸延遲超過100毫秒,卡頓嚴重,交通系統具有較大安全隱患。
在5G環境下,上行帶寬可以達到100-200Mbps,相同條件下的圖像傳輸延遲可以被降低到30毫秒以下,增加了遠程控車的可實現性。
交通運輸行業,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慧高速公路均離不開5G技術。隨5G的高速發展而逐漸落地,智慧交通落地的元年。
除了5G,北斗系統也在交通運輸領域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保證了現代交通運輸系統高效、安全、準確地運行,并推動城市智慧交通、數字交通建設。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特殊戰斗中,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提供了快速精確的測量,為噴灑消毒液的植保無人機提供厘米級的導航定位,為無人配送車輸出高精度的定位數據。交通運輸部持續推動北斗系統在民航、鐵路、道路運輸、長江航運、郵政等各領域應用。
此前4月29日,交通運輸部剛剛發布《關于充分發揮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作用支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特別提到推動建成基于北斗的重載貨車數字化動態監管體系,加快推動北斗車載終端裝備升級,以及單北斗終端研發推廣。
此外,借助北斗,高速公路沿途實時車流、氣象情況、每個車輛的位置及基礎設施狀況可實現全景監控,精準導航讓智能交通中的停車難題也得以落地應用……北斗的應用與深化,讓交通出行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
今年是北斗全球系統的收官之年,最后一顆北斗組網衛星計劃6月份擇機發射。屆時,北斗系統部署將圓滿完成。覆蓋到所有的運輸方式。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