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各行業企業巨頭,都紛紛布局智能交通市場。跨界融合在帶來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也帶來市場規模的倍增。跨界融合,大大加速了中國智能交通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跨界,是近年經濟界、產業界頗為流行的熱詞。如今,固守一方疆土而不跨界的企業,似乎越來越少了。
跨界,在智能交通行業就更為常見,更為頻繁。因為,智能交通行業原本就是一個橫跨多個領域的融合性行業。首先,從主管部門來看,智能交通與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工信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等多個部委有業務交叉,因此智能交通沒有一個能夠清晰界定的主管部門,這一點就與其他行業不同。
智能交通與安防、通信、電子、衛星導航、互聯網等多個行業相互交叉、融合,呈現出“無邊界”特征。
都有哪些巨頭跨界進入了智能交通行業
在傳統觀念中,智能交通是一個“小行業”,其實是一個大行業。未來,凡是跟車、道路、交通有關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都屬于是智能交通。因此,智能交通市場的發展前景是龐大的、不可估量的。
因此,近年各行業企業巨頭,都紛紛布局智能交通市場。那么,都有哪些大鱷進入了智能交通市場?讓我們進行一下梳理。
安防行業:安防類企業陣容最龐大,包括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科達、宇視、天地偉業等。
安防企業進入智能交通行業比較早,已經在智能交通行業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和地位。天地偉業最早提出“安防行業化”,后來越來越多的安防企業把智能交通作為行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進行布局。發展至今,城市交通管控市場70%以上的市場被安防企業控制。像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智能交通已經成為其僅次于公安應用的第二大行業市場。
除了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科達、宇視、天地偉業、英飛拓等較早進入智能交通市場的安防企業外,近兩年,東方網力、安居寶、捷順等相繼進入智能交通行業,引起行業關注。來看看他們是以什么方式進入智能交通市場的。
東方網力:2015年5月4日,東方網力發布公告,擬收購深圳中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股權,進軍智能交通市場。中盟科技是國內城市智能交通解決方案提供商,是深圳智能交通行業知名企業。
2015年12月23日,東方網力發布公告,擬對中盟科技增資,增資總額為5000萬元。增資完成后,東方網力所持中盟科技股權比例將由25.00%增加至32.25%。
幾年前,英飛拓的光端機就開始廣泛應用于高速公路等領域。2015年,英飛拓2.1億元收購杭州藏愚科技有限公司100%股份。藏愚科技是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及智慧交通產品和系統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近年在智能交通市場表現優異。
安居寶:安居寶是國內樓宇對講和出入口控制領域領導品牌。2015年6月,安居寶利用自身停車硬件和平臺優勢,推出“智慧云停車”系統,同時推出“掌停寶”APP。2015年7月,安居寶宣布擬融資19億元人民幣,全面布局停車O2O市場,顯示出一擲千金、勢在必得的大手筆。接下來,安居寶便開始在全國各大城市跑馬圈地,停車O2O項目正式布局全國12大城市,包括北京、廣州、上海、杭州、重慶等。
捷順:在寶居寶宣布融資19億元人民幣全面布局智能停車市場的同時,國內出入口控制及智能管理行業領導品牌捷順科技,也宣布強勢進入智能停車市場。捷順科技先后研發出中國第一臺電動折疊門、第一臺智能道閘、第一套智能停車場系統等,在國內大中城市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積累了十多萬的客戶和數千萬終端用戶資源。將這些線下資源,通過整合變成線上資源,成為捷順科技加快對接“互聯網+”的關鍵。2015年10月12日捷順科技宣布,公司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億元,用于智慧停車及智慧社區運營服務平臺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在產品方面,捷順科技接連推出了針對社區物業管理者和業主的“捷物管”和“捷生活”APP,針對商業用戶和消費者的“捷易商”,以及針對停車用戶的“捷停車”等。其中,“捷停車”成為捷順科技布局智慧停車搶占市場制高點的關鍵。
IT、家電行業:主要企業有海信、中興通訊、華為等。
海信進入智能交通行業較早,旗下子公司海信網絡科技是中國智能交通產業三十強企業,已經在智能交通市場耕耘了17年,獲得數百項榮譽,蟬聯多項業界第一,被譽為智能交通行業“四大金剛”,目前公司申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 533 項,其中發明專利 160項,18項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是智能交通領域擁有知識產權數量最多的企業。主持和參與制訂了 17 項智能交通領域的國家標準。
中興通訊進入智能交通行業也有多年,中興通訊從交通通信網絡、交通綜合管理決策、交通運輸管理、交通物聯網應用以及信息服務等多個領域同時出擊,并提供智能交通全面解決方案。2000年4月,中興通訊專門成立了專注于智能交通的中興智能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批從事智能交通的企業。此外還在天津成立了專注于物聯網無源射頻識別(RFID)技術應用的天津中興智聯科技有限公司,中興智聯從2006年開始研發電子車牌相關技術,擁有300多項專利技術,參與了《汽車電子標識通用技術條件》、《汽車電子標識安全技術要求》等六個標準的起草、評審等工作。中興通訊在智能交通領域已經實現了多個領先,成為ETC和電子車牌領域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中興通訊還結合其在通信信息技術上的優勢,開發在云計算、無線技術、互聯網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創新應用。
華為,作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近年也不斷加大在智能交通業務領域的布局。華為利用自己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結合智能交通應用需求,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覆蓋應急指揮、音視頻通信、網絡(站場覆蓋,智能公交)、數據中心等多個領域。在此基礎上,又融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的新技術,應用于交通運輸系統。在感知、網絡、平臺三個層面,華為提供智能網關、eLTE、LTE-V、交通云等解決方案,聚焦產品和平臺。據悉,華為海內外智能交通業務營業收入已經突破10億元。
互聯網行業: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
近年,互聯網巨頭不斷加快在智能交通市場布局和跑馬圈地的速度。互聯網巨頭進入智能交通市場幾乎都是大手筆,多是新興的應用領域,如車聯網等。他們看重的不是眼前的利潤,而是未來。
2014年2月,阿里巴巴斥資11億美元,收購領先的導航電子地圖內容和位置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高德公司,高德成為阿里巴巴100%子公司。
2015年3月,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合資設立10億元互聯網汽車基金,推進互聯網汽車的開發。緊接著還專門成立了阿里汽車事業部,意欲打造“互聯網+汽車”全產業鏈。2016年8月,又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宣布共同投資20億元,成立專注于位置服務的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發力北斗衛星導航應用市場。
2014年5月,騰訊在北京發布騰訊試水車聯網的首個落地產品騰訊路寶APP+路寶盒子。4個月后,又以11.73億元入股知名圖商四圖維新,聯手搶占智能交通大數據市場。至此,電子導航地圖市場幾乎被BAT三巨頭瓜分。
2015年9月,騰訊推出騰訊車聯開放平臺,發布“騰訊車聯APP”、“車機ROM”以及微信、QQ上“我的車/MyCar”三種不同形態產品,騰訊也借此完成了車聯網方面的最新布局。
2015年,騰訊先后與上海市交通委、北京市交通委、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等簽訂了“互聯網+交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交通運輸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這預示著,未來騰訊與各地方交通部門的戰略合作開始進入實質階段。
2014年4月,百度推出了以搜索為關鍵要素的Carnet車載系統,為用戶提供地圖位置搜索、語音搜索等服務。
百度電子百度從2013年開始研究無人駕駛汽車,經過兩年的努力,獲得成功。2016年12月,百度在北京完成了首次無人駕駛汽車公司測試。無人駕駛汽車的問世,使車聯網變得更加觸手可及。無人駕駛汽車的問世將會對智能交通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革命性顛覆。無人駕駛汽車將把世界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真正的車聯網時代。
技術融合,膨化智能交通市場蛋糕
近年,由于國家政策和各地方政府對智能交通的重視,讓智能交通產業發展進入黃金十年,而互聯網+,更讓智能交通產業如虎添翼。
近年,“互聯網+交通”熱潮一浪高過一浪,O2O出行、O2O停車、O2O貨運……此起彼伏,推波助瀾,讓智能交通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對“互聯網+交通”的未來充滿了想象和期待。
在O2O出行市場,涌現出滴滴、快的(后與滴滴合并)、神州、小豬、嗒嗒、嘟嘟等,互聯網帶來的創新應用,在為出行、物流、停車市場帶來全新詮釋和體驗的同時,也為智能交通市場帶來一股變革和創新之風。在這一過程中,培育出了一批家喻戶曉的品牌,如滴滴出行、易到用車、神州專車、一號專車、小豬巴士、嗒嗒巴士、嘟嘟巴士,ETCP停車、無憂停車、安居寶、科拓、停車百事通、停車寶、e路停車、PP停車、宜停車、丁丁停車、停車秘書、周泊通,貨車幫、貨拉拉、貨車百事通、一號貨車、沙師弟、快召貨車、貨車在線、快找貨車、運滿滿、易配貨、好多車、物流小秘、羅計物流、同城貨運、多多貨車、車旺、物流派等。許多企業通過創新,創造了奇跡,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甚至倒逼政府改革,肯定和推廣他們的經驗,來改善交通和出行。他們,通過互聯網這種更先進的生產力,大幅提高交通的調配能力和運行效率,成為解決城市交通難題的探路者。這其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名星互聯網創業者,如滴滴的程維、柳青,神州專車的陸正耀,易到用車的周航,一號專車的李祖閩,ETCP的譚龍,無憂停車的劉鵬,嗒嗒巴士的周瑞金,小豬巴士的王和,羅計物流的宋睿,丁丁停車的申奧,貨車幫的戴文建,沙師弟的劉濤,貨車百事通的劉緒紅,一號貨車的俞松磊,運滿滿的張暉等。
在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同時,他們又創造了融資市場的傳奇和神話,讓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智能交通建設和運營中。
正是由于眾多行業企業尤其是行業巨頭的相繼進入,讓智能交通市場迅速成為熱點市場。各行業企業將自己在各自領域的領先技術與智能交通技術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智能交通的內涵,使智能交通技術不斷升級發展,這些技術又反過來刺激智能交通市場新的需求,從而催生新的市場和應用,使智能交通市場蛋糕越做越大。跨界融合在帶來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也帶來市場規模的倍增。從這個意義上講,跨界融合大大加速了中國智能交通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