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即服務——以數字技術打造智慧城市公交系統
《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公交都市建設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城市公共交通融合發展,推廣“出行即服務”理念。
近幾年,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務”的概念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其提出目的是為了滿足出行者的出行服務需求,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決策和整合不同交通方式,實現資源最優調配,為用戶提供出行鏈服務。
多數場景下,交通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完成人和物的空間位移。傳統公共交通傳統公共交通因基礎設施與運營方式無法與城市中其它交通方式很好地接駁,交通系統的優化很難跟上城市的發展。“換乘困難”、“最后一公里”等變成市民迫切希望改善的問題,而MaaS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
為了給人們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務,目前已經有很多企業和政府正在通過MaaS交通解決方案來為城市公共交通“減壓”。
MaaS一體化出行服務平臺
在重慶,通過借助騰訊的數字化能力,重慶打造了城市級數字車生活出行服務,整合復雜交通路況。利用5G、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及騰訊C端觸達能力,讓路況千里眼、車位預約、道路通行預約和交通政務辦理等出行服務擁有統一化入口,實現人-車-路-云-圖-網高效協同。
人們可以“1公里范圍內的共享單車、3公里范圍的公交、5公里范圍的地鐵、7公里打車服務,讓服務找人,出行跟著人走”,將智慧出行貫穿用戶出行始終,讓出行者從擁有車,變成了擁有交通服務。
科學調配提高效率,智慧公交告別擁堵
《管理辦法》第八條指出,公交都市建設要建立公共交通線網優化調整機制,科學調配運力,降低早晚高峰時段城市公共交通擁擠度。
擁堵一直都是出行的“老大難”問題,尤其是高峰時段的擁堵。據統計,目前全國有70%的城市交通在高峰時段出現過擁堵,極大地影響人們的出行效率。為減緩擁堵,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公交出行,與此同時,公交車也在為自己裝上智慧大腦,讓自己變的“更聰明”,科學調配合理行車,告別擁堵。
各城市實踐中,長沙智慧公交是國內首個智慧公交落地應用。“長沙智慧公交基于LTE-V2X與紅綠燈互聯,實現精準引導、公交優先,使公交車的行駛時間優化13%左右,來提升公交車用戶的體驗。”日前,在騰訊智慧交通舉辦的雙智建設專家研討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介紹道。
長沙智能網聯公交 主動式公交優先
為解決準點率問題,在長沙交警的牽頭下,騰訊與湘江智能、希迪智駕等伙伴聯合打造了全國首條面向通勤場景智能網聯定制公交路線。在長沙315路公交線上通過設置18個信號優先路口,車輛通過智能車載終端能與路側交通信號燈進行交互,信號燈根據公交的載客量、正點率等情況,動態調整信號相位和配時等,確保公交優先、高效通行、正點到站。云計算則進行實時交通融合計算,協助調度中心實時掌握線路運行狀況,做好車輛調度與管理,為市民呈現精準的公交信息服務。
長沙智慧公交315線開啟公交優先與不開啟公交優先對比表
一張出行“安全網”,為智慧公交保駕護航
辦法中第十一條規定,公交都市建設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安全是公共交通重要的護航基石。數字技術盛行的今天,人們不僅能夠實時獲取車輛運行情況,還能監控、排查行車中的高危因素,全方位確保公交安全運營,為市民出行織就出行安全網。
福建廈門的BRT公交車現今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鐵皮機械交通工具,而是依靠十幾種智能設備,有了“大腦”“眼睛”“鼻子”的智慧公交。行駛上路時,BRT不僅能主動監測司機狀態,分析預警危險駕駛行為,還能輔助司機駕駛,實現“人機共駕”,減輕駕駛員工作負擔。同時,車輛還會自動加減速,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當車輛靠站時,無須人為操作即可精準???;當與前車距離過近時,就會啟動防撞系統,后車自動剎車;在遇到交通路口有行人或車輛時,它會提前預判預警,將車停下,實現BRT公交車和站臺之間車輛的精準停泊,保證乘客的安全。
綠色智慧公交,促進城市公共交通低碳發展
辦法中還提到,公交都市建設要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要求,促進城市公共交通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始終是交通行業發展的底色。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9.3噸,預測到2025年,交通行業碳排量還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50%。在國家提出“雙碳”目標的今天,發展綠色交通是時宜所需。公交出行由于其普及、便捷、環保等優點,無疑是碳減排的重要路徑。
在今年兩會上,多個代表也提出加快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創新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鐘志華提出探索建立個人出行“碳賬戶”,鼓勵公交出行。這需要政府、企業與市民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建立“碳賬戶”的實踐早已有跡可循。去年年底,深圳市基于騰訊地圖和乘車碼,發布了“低碳星球”碳普惠運營平臺,鼓勵全民綠色低碳出行生活。該平臺聚焦公眾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場景,用戶可通過“低碳星球”小程序開通個人碳賬戶,將人們通過騰訊乘車碼參與的公共出行行為,核算為二氧化碳減排量,并在賬戶中積累碳積分。
談及乘車碼,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都在這個小小的圖碼上“大做文章”。其中,騰訊去年上線了“‘綠色出行’公交門戶”,將乘車碼、實時公交等公共出行功能全面整合,通過“一圖、一云、一碼”核心技術為大眾綠色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選擇。
公交出行一張圖、碳賬戶的創新嘗試都為低碳減排貢獻了重要力量?!渡钲谑械吞脊渤鲂刑计栈莘椒▽W》測算結果顯示,與其他出行方式相比,市民乘坐純電動公共汽車出行每人每公里可減少26.9克二氧化碳排放,乘坐地鐵出行每人每公里可減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深圳地鐵單日通行人次減碳量超過2000噸,越來越多的市民愿意選擇地鐵出行,綠色公共出行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自2012年國家公交都市創建計劃啟動至今,我國已有北京、天津、重慶、長沙、深圳等34個城市被列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智慧公共交通建設成果斐然。
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網聯等技術仍在持續加速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發展。在推動城市交通智慧升級的同時,各方建設者還需合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綠色的行業生態,建立更多讓人們覺得有感知、有溫度的智慧交通應用場景,提升人民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提升城市智慧水平。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